•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富平新闻 >正文

富平县老庙镇特色产业走实精准脱贫路

时间:2017-11-06 08:43 作者: 记者王能力通讯员王腊梅 来源: 来源:渭南政法网

渭南日报(记者王能力通讯员王腊梅)脱贫之路有千条,产业扶贫是第一条。作为地处半是山塬半是平原的富平县老庙镇,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合镇情、又独具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彻底挖掉547户1630名群众的穷根子?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让花椒树变成北部山塬群众脱贫的“摇钱树”;因势利导,让黄芩成为南部平原群众脱贫的“药引子”;因户施策,让小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定心丸”。他们用心、用情、用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路,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扶贫战歌”。

花椒树摇身变成“摇钱树”

寒露时节,一场绵绵秋雨飘落关中大地。而对于老庙镇峪岭村北峪组贫困户张天良来说,他的心情并没有受此天气的影响,反而有一股热烘烘的暖流在其心间流淌。

采访中,张天良扳着手指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3亩花椒能卖个1万多元,两头猪出栏后能挣个近2000元,平时再打个零工,到年底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算完今年的收入,他又开始算家中的花销:一家5口人,每月花销六七百元;孙子上学,享受困难生活补助500元;如今合疗报销比例提高了,家人平时看病也花不了几个钱。到年底,因看病欠亲戚乡邻的钱可以还上一大截……说着说着,张天良老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前几年,张天良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心,他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本人患有高血压和脑梗,老伴儿年老体衰一身病,孙子年幼正在上学,大儿子分家另过,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小儿子一个人的身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小儿媳又查出患有结核病,欠下外债3万多元,这对于一个居住在山塬、仅靠务农维持生计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脱贫攻坚战在频阳大地打响后,为张天良一家人送来了生活的曙光。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具体指导下,他改良花椒树品种,进行科学管理,花椒产量质量均有了提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花椒树变成了“摇钱树”,让张天良一家人尝到了甜头,更鼓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年,我家又新栽种了3亩花椒树,好日子在等着我们一家人呢!”张天良心劲十足。

张天良是富平县老庙镇按照“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事例。

花炮,是富平县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在花炮产业鼎盛时期,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并不占优势的老庙镇人均收入竟然闯进了全市前十,获得了渭南市小康示范镇的称号。数年前,处于安全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关停了花炮企业,花炮产业昔日风光不再,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但是,如何让群众接上致富的“接力棒”,成为摆在老庙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富平属于全省花椒优生区,栽植历史悠久,是全国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老庙镇北依万斛山,适宜花椒种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形成种植规模。但因品种老化,管理技术落后,加之受到“来钱快”的花炮和石灰产业的冲击,花椒种植多年来裹足不前。

脱贫攻坚过程中,老庙镇立足生态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两地一带一线+产业转型”的发展思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助力贫困户脱贫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村域特色产业培育和提升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上来,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基地,让“老产业”迸发出了“新活力”。截至目前,该镇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1000余亩,吸纳贫困户180余户,每年每户均增收5000余元,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产业保障。

如何既让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又能稳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老庙镇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产业+农民”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富平县满塬红花椒种植合作社就是老庙镇政府支持发展的其中一个。据合作社法人王福顺介绍,该合作社是由漫町村党支部牵头、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而组建的一个集花椒品种培育、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专业性合作社。他们实行花椒种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与贫困群众形成了发展“共同体”,调动了群众花椒种植的积极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漫町村花椒种植面积就达到1000余亩,带动80余户贫困群众踏上了致富路,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和现代化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黄芩成为脱贫“药引子”

雨刚刚停歇,尹家村四组贫困户田克俭就急切地来到村边,看他家地里种的“宝贝”。究竟是什么“宝贝”让今年已经74岁的田克俭老人如此牵挂呢?原来,他家地里种的是中药材黄芩。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田克俭一家人的遭遇验证了这句话。他一家五口人,儿子方焦田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骨折,并患有胸膜炎,媳妇杨养娥患有腹腔淋巴结核,孙子孙女还在上学,老人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党和政府的温暖阳光照进了这个不幸的家庭,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村上为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并引导种植了中药材黄芩。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等功效,种植方法简单,无需太多管理,市场前景广阔。黄芩前景好收益高,但是黄芩种苗从何处来?销售渠道又在哪里呢?“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贮藏,加工后对外销售,群众没有后顾之忧!”老庙镇人大主席田彦平为记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随即,记者来到位于尹家村的富平县万乔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据合作社办公室主任李连斗介绍,该合作社提供黄芩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他们与扬子江药业集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吸收群众成为社员,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合作社还因势利导,采取紧密型组建和松散型组建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县农业局派驻合作社技术人员党林平介绍说,群众可以自主选择,以土地入股,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形成紧密型合作;不选择入股的村民,土地仍然“归己所有”,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行种植,采收后出售给合作社,属松散型合作。

黄芩产业到底能给群众带来多大的收益呢?尹家村三组贫困户田宽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以前种小麦亩产量150公斤到200公斤,收入也就300元到400元。黄芩一般生长期为3年,每亩可产800公斤—1000公斤鲜黄芩,每亩产值5000元左右,种植黄芩每亩每年可增加产值1000余元。

据了解,该合作社黄芩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形成了5个核心村、辐射4个村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格局,让6800余户的28000余名群众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其中,100余户贫困群众每年每户均增收2000余元。

“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提速器’,让新产业发挥出强动力,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助推器’!”老庙镇镇长虞慎德说,产业是老庙镇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因此,老庙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来抓,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换穷业”“摘穷帽”。小产业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记者在峪岭村南坡组采访时,恰逢年近七旬的贫困户张德才提着饲料桶走进猪舍。只听见他“噜噜噜”一召唤,一群膘肥体壮的白毛猪“咕咕”地叫着,将他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争“食”吃。

“这些猪是我们家的‘小银行’,有了它们心里就踏实了。”张德才一边给猪倒食,一边笑呵呵地说。

张德才一家四口人,本人身体残疾,妻子患有脑梗,儿媳患有智力障碍,生活的重担压得张德才老人的儿子喘不过气来。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只恨自己年老体衰,不能劳动挣钱养家。就在老人愁眉不展之际,村镇帮扶干部登门造访,征求他本人意愿,问他是否愿意通过养猪实现脱贫致富?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燃起一片希望。今年七月初,镇村帮扶干部给他赶来四头活蹦乱跳的猪娃子,这下可乐坏了张德才一家人。没过几天,他又通过小额信贷买了四头猪。从此之后,他就像伺候宝贝疙瘩似的精心喂养。“按照现在的行情,这些猪出栏时可以卖到15000块(元)!”张德才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在老庙镇还有80多户的贫困群众,像张德才老人一样领到了猪、羊或者雏鸡,通过小产业养殖的方式,逐步摘掉扣在他们头上的“穷帽子”。

笃祜村一组的贫困户伍治元与张德才老人的养猪方式大不相同,他干脆将5头猪托管给“大户”饲养,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托管1头猪,年底能拿到150元的“纯红利”。

“自己不用操心,到时还能拿红利?”一时之间,记者难以理解。“这是托管代养模式……”该村村支部书记伍贵祥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原委。他说,在精准扶贫中,老庙镇创新扶贫模式,引导无劳力、无技术贫困户以扶贫物资入股合作社,托管代养、统一管理销售等,让贫困户变股东享红利,实现脱贫致富。

同样,记者在兰山村也见到了相同的情况。该村18户贫困户将51只羊都托给本村一家养羊场托管代养。养羊场代养3年,每户可至少收益1500余元。

“小产业扶持,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个全覆盖’其中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小产业,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引导、带领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该镇党委副书记刘俊涛说,为了让“两个全覆盖”在老庙镇开出花结出果,他们设计了《贫困户居住环境改善备案备查表》和《贫困户小产业发展备案备查表》,对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会议记录、施工合同、工程预决算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备案,做到了不漏一家,不掉一项。截至目前,已对全镇207户贫困户住房进行了修缮,帮扶83户贫困户养羊162只,养猪100多头,养鸡500余只。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老庙镇党委书记卢卫东说,脱贫道路有千条,产业脱贫是第一条。下一步,老庙镇将在不断巩固扩大、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万只生猪养殖园区和万只奶山羊养殖园区,让现代农业产业和现代养殖业齐头并进,为镇域经济发展插上“双翅膀”,为贫困群众脱贫上上“双保险”。与此同时,跳出种植养殖思维,充分挖掘老庙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明御史杨爵祠——老庙老鼓广场——万斛山旅游景区”+渭北乡村民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周边群众加工旅游工艺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让贫困群众彻彻底底摘掉“穷帽子”,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