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15:32 作者: 记者 秦强 来源:渭南日报
“真是没想到,以前烧火做饭的麦秆现在成了发家致富的香饽饽!”7月13日,正在编织麦秆作品的田品侠感慨道。
70岁的田品侠家住富平县宫里镇雷村14组,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平麦秆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田品侠夫妇展示麦秆编织作品《七彩绣球》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的麦秆编织能手,从我懂事时起,经常有人上门求购编织作品。”田品侠回忆道,“我特别喜欢爷爷编织的七彩绣球、烟锅袋上的小鸟和用牛皮纸折叠出来的帽子。”
麦秆编织是以麦秸秆为原料,通过编辫、扣扎、盘串等技法,制作出实用器具与装饰品的民间手工艺。14岁时,田品侠走上了麦秆创作之路,一干就是50余年。
“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物件,只要认真细心,都可以编织。”田品侠说,由于自小喜欢编织,逐渐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有时正在吃饭或者干活,只要脑海里闪现出火花就会及时记录下来。像铃铛、工艺草帽、莲花、疙瘩绣球等作品就是这样琢磨出来的。但是,麦秆编织技艺十分讲究,要经过选料、浸泡、设计、制作等工序。选料最耗费时间,每年麦收时节也是他们夫妇最忙的时候。收割麦秆前,他们先将地里成熟的麦穗用手指掐下来,然后把麦秆收割打捆回家,等晒干后储存起来。制作麦秆作品前,要将麦秆用水充分浸泡,直到变得绵软而有韧性。“一定要根据麦秆的生长形状来合理设计图案,否则编织好的作品不仅容易干裂,还影响整体效果。”田品侠再三强调。
渐渐地,她所编织的作品频频亮相各类工艺美术展,得到许多人的认可。麦秆编织作品《七彩绣球》荣获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手工艺类评奖二等奖,在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夺得金奖。
“两次获奖既让我开了眼界,更坚定了我走好麦秆编织这条道路。”田品侠激动地说。近年来,她的作品样式以常见的传统图形(图案)、动物和花卉为主,作品形式包括平面、悬挂(立体)、粘贴等,现有种类100余种。
田品侠在创作的同时也会免费教授前来学习的人。富平实验中学教师纪美娟就是其中一位。“提起田老师,我非常感激,是她让我免费学习了麦秆编织技艺,让我有机会将这门技艺搬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纪美娟话间尽是满足和幸福。
编辑:王倩
上一篇: 中医药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