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5 08:57 作者: 聂涛 来源:中国法院网
近年来,法院持续加大对拒执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少案件先后被立案;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部分拒执案件难以被立案,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办案单位之间对拒执罪的理解存在分歧。公检法三家办案人员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和12种具体情形中的诸如“隐藏、转移财产”“拒不迁出房屋”等情形达到何种程度构成拒执罪的理解和把握不一,如被执行人在执行期间转让财产未履行还款义务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时,还要求查出该所得款项的去向,若是用于归还其他债务、生活消费或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后有继续履行义务意愿的,则不构成拒执罪;该种理解实际上是从“结果犯”去理解拒执罪,偏离了拒执罪是 “行为犯”的性质。
同时,“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其中何为“遭受重大损失”,何种程度才能达到“遭受重大损失”,均无相关的标准,导致其难以适用;除此之外,检察院和法院刑庭部门对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如终结执行、执行和解等其他程序问题时,亦保持谨慎态度,甚至公检法三家对案件的分析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上述这种现状导致法院执行部门在移送案件后出现公安机关不立案、检察院退回或法院刑事部门不敢下判的情况。
办案单位之间协调不畅。公安机关接收法院执行部门移送的材料在审核时,往往按照拒执罪定罪的标准和证据要求进行审核,而法院深挖线索的手段和收集证据的难度较大,部分证据还需要公安机关的协助才能获取;且案件移送到公安部门后,由于长时间的协调,导致公安机关长时间内未能立案,造成后期难度加大;同时,公安、检察院在办理拒执案件过程中,各办案单位均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工作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与执行部门沟通,导致案件未能立案,如公安机关与检察院之间对案件出现分歧时,未与法院执行部门沟通,导致案件被退回。
执行参与主体问题突出。部分申请执行人参与意愿不强、配合度不高,且对被执行人的行为上升到刑事案件持消极的态度;而积极追求被执行人拒执罪效果的申请人,往往通过信访的方式向经办法官施压,导致有些案件“带病”移送。同时, 被执行人查找难度较大,部分被执行人常年在外地,或故意躲避在外地,其行动轨迹难以掌握,且跨区域拘留又存在障碍;除此之外,由于案件未进入刑事程序,部分证人不配合法院调查,而执行阶段法院又无法强制证人作证,导致有些证人证言难以获取。
执行案件存在瑕疵。执行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由于疏忽案件部分细节,导致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造成案件不宜做成拒执案件,如比较突出的送达问题。同时,执行人员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尽快结案,因此,在采取执行措施过程中,并未注意到要固定部分相关证据,从而造成后期难以再收集证据的境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
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