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富平新闻 >正文

党建引领聚合力 多元共治解难题——富平县东华街道石川河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时间:2025-04-22 08:58 作者: 记者 王能力 通讯员 曹媛媛 来源:渭南日报

春日的石川河畔,杨柳吐翠,春意盎然。富平县东华街道石川河社区文化广场上,萨克斯旋律婉转悠扬,居民围坐成圈轻声应和。人群中,身着红马甲的“胡子哥”高建朝格外忙碌——这位社区爱心联盟发起人刚结束“怀德生日会”演出,又赶往宫里镇桥北村开展留守老人关爱活动。“过去只能自娱自乐,现在能用特长服务乡邻,这才是文化惠民的真谛。”高建朝笑着说。

这个常住人口1.1万人的城郊社区,曾面临老旧小区管理缺失、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不高的困境。近年来,社区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多元共治”破题,构建起“志愿服务聚民心、零距离调解解民忧、结对帮扶惠民生”治理体系,让共建共治共享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志愿活动:构建为民服务“强磁场”

2月25日,一场关爱环卫工人“暖冬行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爱心商户和志愿者在寒风中支起暖心摊位,热气腾腾的馒头、香气四溢的坨坨馍、营养丰富的鸡蛋、精心准备的小菜摆满了桌。环卫工人冯淑英吃着坨坨馍红了眼眶:“以前都是啃冷馒头,如今吃上现做的热乎饭,这些早餐暖胃更暖心。”这场持续3小时的活动,是爱心联盟组织成立以来开展的第56场活动。

翻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台账,丰富的活动安排跃然纸上:星期一垃圾分类宣传,星期三关爱环卫工人活动,星期五“怀德生日会”……社区整合10余家餐饮店、超市等商户建立常态化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随着活动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加入,从“局外人”变身“热心人”。爱心联盟的蓬勃发展,彰显了社区治理的磁吸效应。“过去开展活动需要挨家挨户动员,现在商户争相支持,活动档期排不过来。”石川河社区党支部书记赵高文说着幸福的烦恼。

在发动商户参与的同时,社区还注重培育文化力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组建整合萨克斯、葫芦丝、新疆舞、太极拳等7支特色文艺团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自成立以来,已然成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我们不仅是表演队,更是政策宣传队。”葫芦丝队队长吴彩文说,“每次演出前,我们都会精心编排节目,把党的惠民政策、乡村振兴故事融入表演中,让乡亲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政策、感受变化。”一年来,文艺团队累计开展跨社区演出40场,到偏远山村公益演出10次,惠及群众超万人次,将文明新风送入千家万户。

文化滋养人心,共建凝聚合力。爱心联盟还常态化联动16家共驻共建单位开展困难老党员慰问、高龄独居老人走访、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全年开展共建活动100余场次。通过引导群众自主策划活动、商户提供资源支持、共建单位协同服务,形成“居民当主角、多方齐参与”的治理格局。“这种群众当主角的模式,让基层自治真正活了起来,各方力量都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伙人’。”赵高文说。

“零距离”调解:织密矛盾化解“防护网”

“咱们以后还是好邻居!”5月11日,看到楼上已经做好防水,龙记檀府小区住户刘先生和楼上邻居握手言和。就在三天前,因房屋渗水引发的矛盾还让两家剑拔弩张。经过社区调委会召集网格长、楼栋长、物业人员等多方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解决方案。

“社区事务相对琐碎,大到小区改造、文明创建,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但件件关乎民生冷暖、事事连着百姓心声。”石川河社区调委会副主任孙忠联说,“‘三级调解机制’可不是花架子,实打实管用。第一级是‘定盘星’,党支部统筹调委会,大事难事兜底办;第二级设三重防线:物业人员前端排查,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党员楼栋长、网格长是‘灭火队’,家长里短当场调解;最后还有‘智囊团’参与,乡贤能人、律师都来搭把手。这‘三板斧’砍下去,多少疙瘩都解开了。”

状元府邸小区是富平县大型小区,住着3750户居民。半年前,充电桩选址争议曾让篮球场陷入“保与拆”的对立。物业人员最早收到居民诉求,党员楼栋长、网格长敲开业主家门倾听诉求,带着164条意见汇总表奔走协调。社区党支部组织召开两场党员大会,“智囊团”集思广益,标定5处潜在选址。经过充分讨论与研究,最终在保留篮球场的基础上,另外选定两处合适的充电点位。

保留篮球场是对居民诉求的尊重,新建充电桩是对安全的守护。如今,在新建的充电棚前,业主陈钢行驻足感慨:“尊重群众诉求与守护居民安全可以双赢。”

翻开调解台账,充电桩改造、电梯维修等“关键小事”的解决过程清晰记录在案。“基层治理不是‘管群众’而是‘群众管’。”孙忠联展示着调解台账,“我们采用‘进门一杯茶,有事共商量’的调解方式,建立起‘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2024年,社区成功化解充电桩改造、噪音扰民等纠纷13起,群众满意度达98.6%,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的治理目标。

结对帮扶:激活居民自治“新引擎”

如果说志愿服务激活了居民热情,那么老旧小区治理则考验着治理韧性。

走进造纸厂小区,混凝土路面平整如新,健身区孩童嬉笑玩闹。两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围城、逢雨必涝的“三无小区”。“最严重时积水漫过小腿,雨水倒灌进楼道。”居民李荣记忆犹新。

社区以“党建+业委会”破局:指导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两名党员进入业委会。同时实施精准改造,主动协调住建、街道办等单位实施道路硬化、管网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路灯亮了、道路新了、环境好了,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做好老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破解长效管理难题?

社区与臻湾府小区物业建立起结对帮扶机制。通过设施联建补短板,协助加装路灯、更换消防设施。人员联用提效能,臻湾府小区物业选派物业技术人员驻点指导。服务联动强保障,提供环境卫生整治、消防设施检修等服务。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开展环境整治、电路检修24次,更换消防设施10套。居民赵彦芳感慨:“现在楼道不见‘牛皮癣’,雨天不再趟泥水,住得比新小区还踏实!”

“小区不能总靠外人管,关键得让居民自己‘当家’。”赵高文道出关键。

2024年10月,李荣有了新身份——物业“编外人员”。通过物业培训,这位曾经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现在既是保洁员又是政策宣传员,每月收入500元,看着小区越来越好,大家住得开心,心里真高兴。”李荣的喜悦溢于言表。

居民身份转变的背后,是社区在老旧小区管理上的深度思考与积极实践。“过去求人管,现在自己管,这才是长久之计。”赵高文说。通过外部引入物业专业资源,补齐管理短板,内部培育自治力量激活内生动力,造纸厂小区蜕变为宜居家园,成为老旧小区长效治理的鲜活样本。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丈量着民生福祉“最前一米”。富平县石川河社区的基层治理变革生动印证着:当“共建共治共享”从文本走进群众心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民生幸福的“最暖一公里”。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